|
沪光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33.80
|
43.47
|
24.06%
|
35.80
|
5.92% |
-- |
35.80
|
5.92% |
-- |
详细
自主线束龙头,绑定优质客户进入成长快车道公司深耕汽车线束三十六载,是汽车线束自主龙头,公司在1988年成立,起家工程机械配线束,2000年前后进军乘用车线束,后续客户从国产到合资再到新势力不断拓展,主要客户包括赛力斯、上汽大众、理想、特斯拉等。2021年开始伴随赛力斯、特斯拉、理想等新能源项目放量,公司步入高成长通道。 线束行业市场空间约千亿市场,电动化下格局重塑汽车电动化催生高压线束需求,单车价值量提升约1500-2000元;L2+级高阶智能驾驶&智能座舱等智能化快速发展,催生对高频高速线束需求,单车价值量提升约1000-1500元,预计2025年汽车线束市场空间约为1100亿元,后续随着智能化渗透率提升,线束行业市场空间会稳步提升。目前汽车线束市场外资仍占主导,自主厂商格局分散。随着自主以及新势力在新能源车竞争中迅速崛起,带动汽车线束格局重塑,自主线束公司在新能源汽车上积累了线束经验,同时伴随着自主品牌崛起。 沪光作为自主龙头,份额有望持续提升,公司的优势在于:①强响应能力加高端车量产能力背书,公司具有配套M9等高端车型规模量产经验;②自动化生产,强品控管理能力及技术能力,具备铝制导线等量产经验,持续推进智能制造,提高盈利能力;③客户全覆盖,公司客户实现了从合资到自主和新势力的拓展,公司配套大众近三十年,新能源时代客户拓展至赛力斯、理想、特斯拉、小米、乐道、极氪等,伴随客户成长,市场份额有望进一步提升。 连接器、机器人线束、出海多方布局,长期成长潜力大公司业务横纵拓展:上游开拓连接器自制,连接器行业总体毛利率超30%,连接器自制后成本可下降约4%;②横向拓展发展特种线束以及人形机器人线束,单个人形机器人线束价值量约为2000元,未来人形机器人线束市场空间超百亿,2025年公司首套人形机器人样线下线;③业务向海外布局,线束行业经过欧洲俄乌战争的洗牌后,海外空间广阔,2023年年底公司罗马尼亚工厂正式投产,开展线束国际化的布局。 投资建议:首次覆盖,给予“买入-A”评级。我们预计2025-2027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分别为7.9/10.6/12.7亿元,同比分别17%/+35%/+20%,对应当前市值,PE为18.3/13.5/11.3X。首次给予买入-A的投资评级,我们给予2026年18倍PE,对应6个月目标价为43.47元/股。 风险提示:配套车型销量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
|
|
|
涛涛车业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155.06
|
181.20
|
18.65%
|
160.00
|
3.19% |
-- |
160.00
|
3.19% |
-- |
详细
投资建议。上调公司2025/2026/2027年EPS为6.01/7.55/9.26元,参考可比公司2025年平均估值PE为19.20倍,考虑到公司海外产能布局完善、机器人业务有望打开新增量空间,给予公司2025年29倍PE,上调目标价至174.29元,维持增持评级。 事件:涛涛车业与宇树科技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双方将在海外市场拓展、C端场景共研、产品二次开发及商业化落地等领域展开深度合作。本次合作以“技术+渠道”的资源协同为核心。涛涛车业具备深耕北美市场近20年的渠道网络,可为宇树科技的机器人产品提供销售及服务支撑;宇树科技拥有机器人研发与产品化能力,有望补充涛涛车业在智能化产品上的短板。 双方资源共享,有望在海外市场推进、C端应用探索及产业化效率提升等方面形成协同。基于双方的资源互补,本次合作主要围绕三方面展开:①北美等海外销售共拓:依托公司在北美市场的全渠道体系,加快宇树机器人产品导入,推动规模化销售与品牌覆盖,同时为公司带来增量产品,提升渠道价值利用率;②C端场景共研: 双方将结合公司对海外消费市场的洞察与宇树科技的研发能力,联合挖掘高潜力应用场景,并针对场景需求进行产品二次开发与销售,拓展消费级机器人市场;③商业化落地提效:整合渠道与技术资源,推动机器人在物流、安防巡检、特定商业服务等领域加速落地,并为后续规模化应用奠定基础,同时带动公司完善智能化业务布局。 公司加快推进全球化产能布局,抗风险能力突出。公司构建“中国+东南亚+北美”三位一体的制造体系,北美市场以美国得克萨斯州、佛罗里达州、加利福尼亚州三大工厂为核心,实现“部件生产+整车制造”闭环,东南亚越南工厂覆盖车架成型、表面处理、动力总成等核心工序,产能持续提升。多区域产能协同下,公司通过供应链垂直整合与本土化生产,抗风险能力突出。 风险提示。下游需求波动风险、新品放量不及预期风险。
|
|
|
山东威达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12.21
|
--
|
--
|
13.73
|
12.45% |
-- |
13.73
|
12.45% |
-- |
详细
钻夹头业务行业领先,产业链多元化布局公司前身为文登蔄山水泥制品厂,成立于1976年。1984年,公司前任董事长杨桂模先生上任后,推动其战略转型,引进散热器项目开始涉足机械制造业,在生产过程中,由于使用的电钻依赖于成本较贵的进口钻夹头,促使公司引进钻夹头生产线,开始精密制造新篇章。 电动工具全球市场有望复苏,带动零部件发展经历2022-2023年连续下滑后,2024年全球电动工具市场大幅回升,实现同比正向增长,全年出货量同比增长24.8%达到5.7亿台。公司产品涵盖钻夹头、新能源储能锂电池包、PCBA板、开关、精密铸造件等,客户包括史丹利百得、TTI等全球品牌,已提前多年进行全球化布局,分别于越南、墨西哥、新加坡设立了海外子公司,提升了山东威达的品牌影响力,将有利于推动公司海外战略实施与海外订单的获取。 扩展业务布局,打造新能源、高端智能制造两翼新业务新能源业务以锂电池包为核心,覆盖电动工具、园林工具、智能家电、便捷交通工具等领域,并延伸至户外储能市场。换电站业务合作蔚来,为其第四代换电站提供设备制造。高端智能制造业务济南一机产品广泛应用于汽车、军工、电子、轨道交通等领域,五轴加工中心机床实现海外销售。 投资建议公司作为电动工具配件领先公司,多业务协同布局,有望受益于电动工具市场的复苏。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22/3.65/3.99亿元,对应2025-2027年PE倍数分别为16.8/14.9/13.6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上涨风险;公司订单交付不及预期;公司海外业务推进不及预期;行业竞争加剧风险。
|
|
|
万通智控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2.66
|
--
|
--
|
24.20
|
6.80% |
-- |
24.20
|
6.80% |
-- |
详细
事件:公司与深明奥思签订《板卡具身智能领域独家授权销售及合作合同》,深明奥思授权万通智控在具身智能大模型域控领域,在全球范围内,独家制作并销售基于甲方的大模型芯片Fellow1制作的板卡,授权时间为5年。 正式进军具身智能大脑域控领域,与深明奥思深度绑定。具身智能大脑负责感知、理解、规划与决策,相当于人类的“高级认知系统”,是行业发展的胜负手。公司长期积累的板卡、软件、算法以及大客户服务经验为公司进入该领域打好基础,与深明奥思的深度绑定为后续发展打开空间。 大脑域控行业有特殊要求,未来空间大。大脑域控为端侧产品,功能为AI推理,要求低延迟、低功耗和低成本,与云端产品有较大不同,需要更新的架构设计以实现上述要求。GrandViewResearch预测,端侧AI市场2024年规模约为207.8亿美元,到2030年将增加至664.7亿美元,市场处于爆发式发展阶段。从全球发展来看,Groq、Tenstorrent等初创公司处于快速发展阶段,Meta、google等巨头也在加速研发自身推理芯片产品,行业公司均通过存算一体、架构革新等方式推动产品更具竞争力。 深明奥思与万通有深厚的客户资源与行业积累。深明奥思与万通智控管理层持续深耕汽车行业,客户资源丰富。深明奥思董事长张强拥有接近30年的汽车电子及汽车半导体行业经验,曾在德尔福汽车电子、飞利浦半导体、英飞凌、飞思卡尔及恩智浦等企业任职,同时有丰富的创业经验,是行业老兵。 公司后续将重点发力陪护类与工业级机器人。 万通智控25H1业绩超预期。公司推动技术革新,TPMS与NLP产品持续放量带动公司业绩上行,根据公司业绩预告,公司25H1净利润同比增45%-65%。 维持“强烈推荐”投资评级,上调业绩预测。基于TPMS与NLP的持续放量,上调2025~2027年收入至13.13亿、15.90亿、19.18亿元,同比增长21%、21%、21%;实现归母净利润分别为1.86亿、2.43亿、3.18亿,同比增长50%、31%、31%,对应当前市值PE为28.3/21.6/16.5倍,维持公司“强烈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原材料价格波动的风险、国际贸易保护政策导致的境外市场销售风险、机器人量产进展不及预期。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63.00
|
--
|
--
|
269.00
|
2.28% |
-- |
269.00
|
2.28% |
-- |
详细
事件:公司公布 2025年半年度报告。 投资要点: 公司业绩符合预期。2025年上半年,公司实现营收 1799.86亿元,同比增长 7.27%;营业利润 388.21亿元,同比增长 31.35%;归母净利润 304.85亿元,同比增长 33.33%;扣非后净利润 271.97亿元,同比增长 35.62%;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 586.87亿元,同比增长 31.26%;基本每股收益 6.92元,加权平均净资产收益率11.63%,2025年中期分红方案为拟每 10股派发现分红 10.07元(含税)。公司业绩符合预期,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行业增长带动公司动力和储能电池系统销售增长。其中,公司 2025年第二季度实现营收 941.82亿元,同比增长 8.26%,环比增长 11.19%;净利润 165.23亿元,同比增长 33.73%,环比增长 18.33%。2025年上半年,公司非经常损益合计 32.88亿元,其中部分股权投资持股变动产生的投资收益及其它收益 44.07亿元。公司是全球领先的新能源科技公司,主要从事动力电池、储能电池和电池回收利用产品的研发、生产和销售。 全球新能源汽车高增长,我国动力电池全球市场占比持续提升。根据 Cean Technica 数据:2024年,全球新能源乘用车销售 1724万辆,同比增长 25.98%,占比 22%,较 2023年提升 6个百分点; 2025年 1-5月销售 719.45万辆,同比增长 24.95%。SNE Research统计显示:2024年,全球动力电池装车量 894.4GWh,同比增长27.19%,Top10动力电池企业中中国入围 6家企业,6家入围企业在全球动力电池市场份额占比提升 3.59个百分点至 67.08%。2025年 1-5月,全球动力电池合计装车 401.3GWh,同比增长 38.7%; Top10动力电池企业中国入围 6家企业合计占比 68.45%,同比提升 4.19个百分点。预计 2025年全球新能源汽车销售将持续保持两位数增长,考虑我国动力电池产业链竞争优势显著,预计 2025年我国动力电池企业全球市占率仍将提升。 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和动力电池产量持续增长。中汽协和中国汽车动力电池产业创新联盟统计显示:2024年我国新能源汽车合计销售 1285.90万辆,同比增长 36.10%,合计占比 40.92%。2025年上半年,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 693.50万辆,同比增长 40.30%,合计占比提升至 44.32%。伴随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增长及动力电池出口增加, 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产量持续增长。2024年我国动力电池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1096.80GWh,同比增长 40.96%,其中出口 197.1GW。2025年上半年,我国动力和其他电池合计产量 697.3GWh,累计同比增长 60.40%;其中出口 127.3GWh。我国 动 力 电 池 装 机 Top15显 示 , 2025年 上 半年 宁 德 时 代 以128.60GWh 稳居第一,市场占比 43.05%。2024年 12月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明确要实施更加积极的财政政策和适度宽松的货币政策; 实施提振消费专项行动,加力扩围实施“两新”政策。2025年 1月,商务部等印发《关于组好 2025年汽车以旧换新工作的通知》,进一步明确 2025汽车以旧换新补贴政策。叠加动力电池上游材料价格回落至相对合理区间,我国新能源汽车竞争力和性价比持续提升,预计 2025年我国新能源汽车仍将保存两位数增长,对应动力电池需求将持续增长。 公司动力电池业务量增价跌,预计 2025年营收将恢复增长。公司主营产品为动力电池系统,近年该业务营收总体持续增长,由 2014年的 7.15亿元增至 2024年的 2530.41亿元,2014-2020年在公司营收中占比在 80%左右,2021年以来维持在 70%左右,占比回落主要系公司储能业务持续高增长后营收占比总体提升。2025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实现营收 1315.73亿元,同比增长 16.8%,营收占比 73.55%,环比 2024年提升 3.65个百分点,业绩增长主要受益于动力电池出货增长。SNE Research 统计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出货 152.7GWh,同比增长 40.6%,全球市场占比 38.1%,同比提升 0.58个百分点,显示动力电池均价较 2024年仍在下滑,主要系锂电池上游主要原材料价格总体仍回落,如截至 7月 30日,电池级碳酸锂价格 6.90万元/吨,较 2025年初下跌8.91%。公司持续推出创新产品,乘用车领域发布了二代神行超充电池、骁遥双核电池、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其中二代神行超充电池是全球首款兼具 800公里续航和峰值 12C 超充速度的磷酸铁锂电池;商用车领域,在 2024年天行系列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布了适用于重卡领域的钠新启驻一体蓄电池及面向高效物流场景的坤势底盘商用车生态解决方案。同时,公司加快构建换电生态,与蔚来达成战略合作以深化乘用车换电网络共享,骐骥换电方案为重卡运输行业带来更经济、更高效的补能解决方案,与中石化全面深化长期战略合作关系,截至 7月底乘用车换电站已经建成 400多座,预计全年 1000座建站计划;重卡换电站已经建成约 100座,全年预计建设 300座左右。截至 2025年 6月底,公司动力电池全球累计装车约 2000万辆。行业方面,工信部组织制定的《电动汽车用动力电池蓄电池安全要求》发布,并将于 2026年 7月 1日实施,公司为国内首家乘用车和商用车领域全系量产品牌均通过新国标检测的企业。结合行业增长预期,以及公司在动力电池领域连续多年位居全球第一,预计 2025年公司动力电池业绩将恢复增长。 公司储能电池业绩小幅回落,预计 2025年营收占比将提升。2020年以来,公司储能电池业绩持续翻倍增长,其中 2022年实现营收449.80亿元,同比增长 230.16%,2024年营收 572.90亿元,同比下降 4.36%,为近年来首次下滑;在公司中的营收占比由 2018年的大幅提升至 0.64% 2024年的 15.83%。2025年上半年,公司储能系统营收 284.0亿元,同比下降 1.47%,主要系行业均价下降,营收占比 15.88%。根据市场研究机构 Rho Motion 数据:2025年1-6月全球电池储能系统装机总量达 86.7GWh,同比增长 54%。 2025年上半年,公司宣布量产交付 587Ah 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该电芯在安全可靠性、能量密度、寿命衰减及系统效率等核心性能指标均实现全面升级;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 9MWh 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 TENER Stack,有助于用户储能项目收益率提升。 公司储能系统产品可满足家庭储能、工商储能、数据中心能源管理需求,结合行业增长预期、公司产品布局及行业地位,预计 2025年公司储能电池业绩将恢复增长。 公司盈利能力环比提升,预计 2025年总体稳定。2025年上半年,公司销售毛利 25.02%,同比回落 1.51个百分点,但环比 2024年提升 0.58个百分点,其中第二季度为 25.58%,环比第一季度提升1.17个百分点。分产品盈利显示:2025年上半年,公司动力电池系统销售毛利率为 22.41%,同比回落 1.07个百分点;电池材料及回收 26.42%,同比提升 18.21个百分点;储能电池系统 25.52%,同比提升 1.11个百分点。分地区显示:公司境内毛利率为 22.94%,而境外为 29.02%,显著高于国内水平,且境外营收增速 21.14%。 预计 2025年公司盈利总体稳定,主要基于如下四点:一是公司具备显著规模优势,且持续推行降本增效和费用管控。二是公司境外收入占比提升,且境外盈利较好。三是公司长期注重研发投入,2024年公司研发投入在公司营收中占比 5.14%。截至 2025年 6月底,公司拥有专利及正在申请专利合计达 49,347项,其中境内拥有专利及正在申请专利 29,709项,境外拥有专利及正在申请专利19,638项。四是是上游材料价格特别是锂相关产品价格总体预计将维持在合理水平。 公司加速全球产能布局。2025年 5月 20日,公司在香港联交所主板成功挂牌上市,全球发行股份总数 155915300股,发现价格 263港元/股,募集资金总额 410亿港元,募集资金用于匈牙利项目建设及营运资金、一般企业用途,有助于公司进一步融入全球资本市场,加快推进全球化战略布局。公司已在全球设立六大研发中心、十三大生产制造基地,截至2025年6月底:公司电池系统产能345GWh,在建产能 235GWh,上半年产能利用率 89.96%,并持续优化全球产能布局:国内方面,公司顺利推进中州基地、济宁基地、福鼎基地、溧阳基地等建设;海外方面,公司稳步推进匈牙利工厂、与Steantis 合资的西班牙工厂及印尼电池产业链项目的建设。 关注公司回购进展。2025年 4月 7日,公司公布回购议案:公司以自有或自筹资金以集中竞价交易方式回购公司 A 股股份,回购金额不低于 40亿元且不超过 80亿元,用于实施股权激励计划或员工持股计划。截至 6月 30日:累计回购公司 A 股股份 6,640,986股,占公司当前 A 股总股本的 0.1508%,最高成交价为 237.38元/股,最低成交价为 231.50元/股,成交总金额 1,550,809,971.05元(不含交易费用)。 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预测公司 2025-2026年摊薄后的每股收益分别为 14.41元与 16.93元,按 7月 31日 264.62元收盘价计算,对应的 PE 分别为 18.36倍与 15.63倍。目前估值相对行业水平合理,结合行业发展前景及公司行业地位,维持公司“增持”投资评级。 风险提示:行业竞争加剧;我国新能源汽车销售不及预期;上游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动力电池价格下降超预期;海外新能源汽车政策波动。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63.00
|
--
|
--
|
269.00
|
2.28% |
-- |
269.00
|
2.28% |
-- |
详细
2025年上半年,公司营业收入1,789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5亿元,同比增长33.33%;综合毛利率25.0%,同比增长1.8个百分点;经营性现金流达587亿元;现金储备充裕,期末货币资金超过3,500亿元;拟每10股派发现金分红10.07元(含税),合计金额45.73亿元。 单季度来看,25Q2收入942亿元,同比增长8.26%,环比增长11.19%,归母净利润165亿元,同比增长33.73%,环比增长18.33%,扣非净利润154亿元,同比增长42.21%,环比增长29.92%。 欧洲动力复苏,产能利用率高位。Q2公司动力和储能电池出货近150GWh,同比增长超30%。单Wh扣非净利0.10元,环比略增。公司产能利用率90%,市场需求旺盛,CAPEX同比有一定增长以支撑出货增长。 分结构来看,(1)25Q2动力电池出货近120GWh,同比增长超40%,主因欧洲动力增长好于预期,根据欧洲汽车制造商协会数据,2025年1-6月欧洲新能源乘用车销量为178.2万辆,同比增长23.6%,渗透率达26.1%。 (2)25Q2储能电池出货30GWh左右,同比增长20%,占比约20%,主因前期对美抢出口叠加在途库存影响收入确认。 动力和储能电池份额领先。动力电池领域,据SNEResearch,25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使用量全球市占率38.1%,同比提升0.6个百分点。储能领域,据鑫椤资讯数据,25年1-6月,公司储能电池产量位列全球第一。 新技术新产品领先。动力领域,公司新发布了神行二代、骁遥双核、钠新产品有望落地。储能领域,公司量产交付587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TENERStack。 换电站建设稳步推进,打造换电生态。截至7月底,公司乘用车换电站已经建成400多座,全年计划建站1000座;重卡换电站已经建成约100座,全年预计建设300座左右。此外,公司与车企客户共同发布了20多款巧克力换电新车型,并与中石化、蔚来、滴滴等上下游企业合作,加速换电生态建设。 盈利预测与评级:维持25-27年归母净利润预测656、789、953亿元,对应A股PE18、15、13x。公司锂电池全球市占率领先,下一代新品有望再次拉开竞争优势,半年维度观察骁遥双核等新品落地情况、中期维度看固态电池商业化进展、远期维度看换电生态建设情况。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储能需求不及预期,海外政策风险。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63.00
|
--
|
--
|
269.00
|
2.28% |
-- |
269.00
|
2.28% |
-- |
详细
25Q2实现收入942亿,同+8%,环+11%;实现归母净利润165亿,同+34%,环+18%;扣非154亿,同+42%,环+30%。25Q2毛利率达25.58%(环+1.17pct);净利润率达18.6%,环+1.04pct,创2018年以来单季度新高。经营活动产生的现金流净额为258亿元,同+58%,环-21%。 25Q2拆分:交付量同环比增长,单位盈利稳健预计25Q2销售量为150GWh,同+36%,环+21%,其中动力/储能为8/2。25H1产量310GWh(开工率90%),预计销量274GWh,交付量低于出货量,预计在途产品将在后续季度陆续确认。25Q2末存货723亿元,环比继续增加66亿元。25Q2电池单位毛利达到0.125元/Wh(环-0.019元/Wh),按一体化算单位归母净利为0.110元/Wh,环-0.002元/Wh,主要和产品结构、汇兑损益、会计处理相关。 25H1拆分:出货量高速增长,其他业务毛利率大幅提升动力电池销量219GWh,同+35%,毛利率22.41%,单价0.600元/Wh,环-0.042元/Wh,单位毛利保持0.135元/Wh,单位净利0.086元/Wh;储能电池销量55GWh,同比+30%,毛利率25.52%,单价0.518元/Wh,环-0.036元/Wh,主要受金属、材料价格联动影响,单位毛利保持0.132元/Wh,单位净利0.084元/Wh.电池材料及回收毛利率26.42%(环+13.6pct);电池矿产资源毛利率9.07%(稳定),其他业务毛利率74%(环+21pct)。 新技术:固态电池过渡到聚焦工程问题,新产品/换电投入夯实护城河公司在固态电池领域已有10余年研发积累,已组建了业内领先的研发团队并加大投入,技术处于领先地位。目前固态电池的科学问题已基本解决,聚焦在工程问题。公司4月发布的新产品神行二代、钠芯、双核骁遥等将预计将陆续装车,天恒、大储能电芯也将进一步提升竞争力。神行二代、骁遥双核电池、钠新电池等新产品广受客户青睐。截至7月底,乘用车换电站已经建成400座(全年目标1000座);重卡换电站已建成约100座(全年目标300座)。 盈利预测与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为639/809/1009亿元(维持预测),对应PE倍数为19/15/12倍。我们认为,公司技术上处领先地位,有望更受益于行业需求的高景气,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电动车、储能需求不及预期,原材料价格大幅波动等
|
|
|
真兰仪表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15.51
|
--
|
--
|
17.38
|
12.06% |
-- |
17.38
|
12.06% |
-- |
详细
真兰仪表:我国燃气表头部公司,拓展水表、汽车零部件打开成长空间1)公司是国内燃气表头部公司,2024年国内市占率14%,居行业第二,公司持续拓展产品品类,市场份额提升显著,2021-2024年市占率提升9个百分点。 2024年,公司凭借燃气表的技术优势和产业链优势,开拓了水表和汽车零部件两大新业务,为公司成长打开空间。2024年公司仪表类产品(燃气表和水表)、汽车零部件营收占比分别为91.3%、3.9%。 2)六年业绩复合增速超20%。2018-2024年营收复合增速22%,归母净利润复合增速21%。2024年营收15.0亿元,同比增长11.6%,归母净利润3.2亿元,同比增长2.2%,毛利率、净利率达41.0%、21.7%。2024年国内、国外营收占比分别为85.5%、14.5%,毛利占比82.8%、17.2%。 燃气表行业:百亿市场规模,行业集中度逐步提升2024年我国智能燃气表市场规模100亿元,2021-2024年行业CAGR=4.5%。燃气表行业竞争格局分散,近年来行业集中度逐步向头部集中,2021至2024年燃气表CR5从47%提升至62%。燃气表强制更新周期为10年,在老旧小区改造、大规模设备更新政策助力下,智能燃气表需求将进一步提升。预计2024-2028年智能燃气表行业CAGR=4.5%,2028年市场规模119亿元。 水表行业:市场规模150亿元,出口提振行业需求2024年我国水表市场规模150亿,2021-2024年行业CAGR=7.7%。水表竞争格局更为分散,智能水表格局优于传统水表,2024年水表行业CR6为21%,智能水表行业CR6为34%。水表强制更新周期为4-6年,农村水利、城镇供水、智慧水务等领域在特别国债、专项债等政策支持下,将持续释放增量需求,国内外市场仍具备广阔发展空间。2024年水表出口额、出口数量、均价分别同比增长13%、12%、15%,出口将成为水表行业需求的有力推动。 汽车内外饰行业:我国两千亿大市场,新能源推动配套价值提升我国新能源汽车近年爆发式增长,2024年销量达1286.6万辆,渗透率40.9%,较2023年提升9.3个百分点。轻量化、智能化、个性化催生内外饰材料新产品需求,单车配套价值较传统车大幅提升。预计2025年我国乘用车内外饰市场规模2137亿元,2025-2027年复合增速2.7%。 公司展望:三大业务共同发力,有望五年再造真兰传统燃气表业务:全产业链模式打造护城河,坚持核心零部件自研。公司实现了从模具开发、零部件制造、燃气表装配和智能模块自研的全产业链自制,是市场少有的具备全产业链生产制造能力的燃气表公司,保障公司毛利率水平处于行业领先水平。超声波燃气表是未来方向,其核心模组技术长期掌握在日本松下手中。公司自研超声波表核心模组并取得发明专利,有望打破海外巨头技术垄断。 水表、汽零新业务:品牌优势+区位优势助力发展。德国真兰是百年水表品牌,公司2024年承接德国真兰国内小口径水表市场,已和多家水务行业客户签订合同,公司借助德国真兰百年品牌优势,有望快速开拓国内水表市场。汽车零部件业务依托区位优势,2024年公司在株洲建设汽车零部件制造项目,深度配套周边汽车产业,服务北汽、比亚迪、吉利、广汽等客户,汽零业务有望快速放量。 盈利预测与估值: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18.0、21.7、26.0亿元,同比增长20%、21%、20%,CAGR=20%;归母净利润3.7、4.3、4.9亿元,同比增长15%、15%、16%,CAGR=15%,对应2025-08-06PE为17、15、13倍。首次覆盖,给予“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燃气表市场竞争加剧风险、水表拓展不及预期风险、汽零投产不及预期风险、海外市场拓展不及预期风险
|
|
|
宏发股份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4.39
|
--
|
--
|
24.65
|
1.07% |
-- |
24.65
|
1.07% |
-- |
详细
事件:公司发布2025半年度业绩,公司2025上半年实现营收83.5亿元,同比+15.4%,实现归母净利润9.64亿元,同比+14.2%,实现毛利率34.2%,同比-0.5pct;净利率15.3%,同比持平。对应2025Q2公司实现营收43.6亿元,同比+26%,环比+9.5%,2025Q2实现归母净利润5.5亿元,同比+13%,环比+35%。Q2毛利率34.6%,环比+0.9pct,Q2净利率16.8%,环比+3.1pct。 国信电新观点:公司作为继电器行业全球龙头企业,同时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实现业绩稳步增长。我们维持原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39/21.21/23.39亿元,同比+19%/9%/10%,EPS分别为1.33/1.45/1.60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8.4/16.8/15.3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需求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降本不及预期的风险。 评论:7月29日,公司发布2025半年度业绩,公司2025上半年实现营收83.5亿元,同比+15.4%,实现归母净利润9.64亿元,同比+14.2%,实现毛利率34.2%,同比-0.5pct;净利率15.3%,同比持平。对应2025Q2公司实现营收43.6亿元,同比+26%,环比+9.5%,2025Q2实现归母净利润5.5亿元,同比+13%,环比+35%。Q2毛利率34.6%,环比+0.9pct,Q2净利率16.8%,环比+3.1pct。 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需求高增,高压直流继电器景气度高。1)高压直流继电器方面,公司在手订单饱满,不断巩固市场龙头地位,公司披露目前全球市占率高于40%,整体受益于新能源汽车产销总量高速增长,业务收入同比持续高速增长,且新能源汽车高压控制盒项目顺利推进。我们预计2025年高压直流继电器业务贡献收入同比增速达到35%-40%。 传统行业继电器稳步增长。1)家电继电器方面,2025上半年整体景气度延续,且旺季提前,公司下游客户较为稳定,且家电国补持续,全年行业需求有望维持稳步增长,我们估计2025家电用继电器出货同比增长5%-10%;2)新能源光储继电器方面,受益于2025年上半年国内光储行业抢装及海外出口抢运潮,该行业实现同比高速增长,随着亚非拉等新兴市场光储需求持续旺盛,公司海外项目不断拓展,我们预计该业务公司维持高速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公司新能源光储继电器保持35%-40%同比增速;3)汽车继电器方面,2025年受益于新能源汽车行业高速增长,且同时公司市场份额持续提升,我们预计2025年该业务公司保持15%-20%同比增速;4)电力继电器方面,2025上半年需求增长放缓,预计后续伴随新兴市场需求增长,该业务有望维持增长,我们预计2025年该业务有望保持5%-10%同比增速。 公司新产品有望迎来持续放量。公司在推动主营继电器业务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同时,促进低压电器、薄膜电容器、连接器、电流传感器、熔断器五大新门类产品扎实发展。目前部分产品已开始在各类下游拓展应用,部分产品已经通过认证,后续公司新产品有望迎来持续放量。 投资建议维持盈利预测,维持优于大市评级。公司作为继电器行业全球龙头企业,同时不断提升全球市场份额,实现业绩稳步增长。我们维持原盈利预测,预计2025-2027年公司实现归母净利润19.39/21.21/23.39亿元,同比+19%/9%/10%,EPS分别为1.33/1.45/1.60元,对应估值分别为18.4/16.8/15.3倍,维持优于大市评级。 风险提示下游行业需求增速不及预期的风险;行业竞争加剧的风险;公司降本不及预期的风险。
|
|
|
伯特利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47.10
|
--
|
--
|
48.37
|
2.70% |
-- |
48.37
|
2.70% |
-- |
详细
事件: 7月 31日,公司发布 2025年第一期员工持股计划(草案),覆盖公司核心技术(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总计≤258人),股票来源为公司回购专用证券账户内已回购的股份,合计不超过 180万股,占公司当前总股本的0.30%,员工受让价格为 24.97元/股,员工自筹资金总额不超过人民币 4,494.60万元, 本员工持股计划的份数上限为 4,494.60万份。? 发布员工持股计划 绑定人才助力长期成长。 1) 激励对象覆盖广泛: 本次激励对象包括公司核心技术(业务)骨干、中层管理人员(总计≤258人) , 覆盖人 数 较 多 , 且 预 计 2025-2030年 费 用 摊 销 金 额 分 别 为416/998/998/831/515/233万元,对公司业绩影响较小。 2) 激励力度显著: 本次员工持股计划的授予价格为 24.97元/股,相较现价折价 47.03%。 我们认为,本次员工持股计划覆盖范围广泛,有助于吸引和留住优秀人才,充分调动核心人员积极性,提升经营效率,并通过阶梯式解锁与多重考核机制推动业绩增长,保障公司长期发展。? 智能化&电动化齐驱 全球化再进一步。 1)智能化: 公司积极布局线控制动系统并成为国内首家规模化量产和交付线控制动系统的供应商, 2024年公告拟建设年产 100万套线控制动系统, 有利于公司把握窗口期机遇、 进一步扩大先发优势。 2)电动化: 公司是国内首家实现 EPB 量产的供应商, 2024年公告拟扩产 100万套, 可有效缓解公司产能瓶颈、进一步强化竞争优势,保持市场地位领先。 3) 全球化: 公司 2012年起即从事轻量化制动零部件业务, 至今积累大量产品开发经验、建立了完善的产品矩阵,并于 2020年起开展全球化布局、筹建墨西哥生产基地, 2023年墨西哥年产 400万套轻量化零部件项目已投产, 2024年起筹划摩洛哥基地、 全球化再进一步。? 整合稳步推进 进击线控底盘。 2022年 5月,公司收购万达 45%的股权,成为万达的第一大股东,万达主要生产各类转向器、转向管柱系列产品,主要客户包括德国大众、上汽通用五菱、奇瑞、吉利等, 收购后公司积极推进整合且推进电动助力转向等技术的研发, 并实现净利率大幅提升; 此外, 2024年公司设立伯特利汽车悬架科技公司并拟新增悬架产能 20万/年,目标成为线控底盘供应商,剑指全球汽车零部件百强。? 投资建议: 公司客户和产品结构齐驱,短期受益于 EPB 和线控制动等智能电控业务渗透率提升,中长期线控底盘有望贡献显著增量、海外产能逐步爬坡,预计公司 2025-2027年收入为 130.75/170.89/220.44亿元,归母净利润为15.94/21.04/27.93亿元,对应 EPS 为 2.63/3.47/4.60元,对应 2025年 7月31日 47.1元/股的收盘价, PE 分别为 18/14/10倍,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 客户销量不及预期;竞争加剧;原材料价格上涨;关税风险等。
|
|
|
上海沿浦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34.08
|
--
|
--
|
35.99
|
5.60% |
-- |
35.99
|
5.60% |
-- |
详细
事件:上海沿浦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1)25H1:营业收入9.16亿元,同比减少7.24%;归母净利润0.78亿元,同比增长25.99%;扣非归母净利润0.77亿元,同比增长35.58%。(2)25Q2:营业收入4.83亿元,同比增加15.44%;归母净利润0.45亿元,同比增长51.22%;扣非归母净利润0.44亿元,同比增长50.49%。 25Q2业绩拐点:平台化能力兑现、下游爆款车型不断、转债赎回节约财务费用(1)金华沿浦直接对接零跑,公司平台化能力正逐步兑现。据公司公告,金华沿浦直接对接零跑,为其提供座椅骨架业务。公司直接对接主机厂,以“打包模式”供应提升单价,即提供涵盖整车全系列座椅骨架的解决方案(包括前排+中排+后排模式,或前排+后排模式),平台化能力逐渐显现。(2)25Q2公司下游客户爆款车型不断,带动公司营收提升。公司骨架总成业务终端客户包括问界、比亚迪、小鹏、岚图等。其中部分车型25Q2销量表现亮眼,如岚图梦想家25Q2销量近2万辆,同增122%;25Q2小鹏MONAM03销量3.9万辆,带动公司25Q2营收提升。(3)可转债赎回,预计全年财务费用率减少0.51%。公司25Q2财务费用率为-0.03%,同比减少1.3pcts,主要系公司可转债于2025-08-06因完成强制赎回后,公司25Q2财务费用相应降低,我们预计,全年财务费用率将减少0.51%。 机器人业务:公司中报首提机器人业务,已完成第一阶段技术储备公司中报首次提及机器人业务,围绕机器人关键部件,已完成第一阶段技术储备。目前公司已经启动了跨学科高端人才引进计划及专业团队建设,机器人事业部建设稳步推进中。公司深耕汽车冲压及焊接零部件领域多年,有望凭借技术积累切入机器人产业链。 整椅业务:高铁整椅实现小批量交付,公司有望将其技术经验延伸至汽车整椅公司的高铁整椅业务已经进入小批量交货阶段,有望将成功经验拓展至汽车整椅;目前汽车整椅开发进展顺利,公司正与多家头部车企及新势力推进整椅方案的定制开发谈判中。整椅为千亿市场且国产替代化率低,公司为整椅核心零部件龙头,具备切入整椅业务的技术能力、正处于整椅0-N的拐点上,具有未来成长空间。 未来观点:骨架主业有望迎来量价齐升(24年骨架业务ASP提高34%),汽车整椅和机器人业务具有未来成长空间。 盈利预测与估值: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营收分别为28、34、38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21%、23%、13%,CAGR为19%;归母净利润分别为2.2、3.0、4.0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59%、39%、31%,CAGR为43%,对应PE分别为33X、24X、18X,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座椅进度不及预期,下游主机厂销量不及预期。
|
|
|
容百科技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1.24
|
--
|
--
|
21.70
|
2.17% |
-- |
21.70
|
2.17% |
-- |
详细
25Q2业绩基本符合预期。 公司 25H1营收 62.5亿元,同-9.3%,归母净利润-0.7亿元,同-765.5%;其中 25Q2营收 32.8亿元,同环比+2.8% /+10.8%,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环比-211%/-243%,扣非归母净利润-0.5亿元,同环比-257%/-117%。 25H1三元销量受北美关税扰动影响,下半年预计销量恢复。 25H1三元材料销量 5万吨,同减 9%,主要由于关税政策未落地,北美客户销量下滑;其中我们预计 25Q2三元出货量约 2.5万吨,环比持平。韩国二期下半年将逐步投产起量,且当前关税政策明朗,海外客户订单恢复,我们预计全年三元出货量仍有望达 11万吨,同比略减。 25Q2新业务投入及减值损失导致盈利承压,三元实际单吨盈利环比持平。 25H1扣除钠电、前驱体、锰铁锂等新产业上的投入后,三元业务实际盈利约 7700万元,单吨净利约 0.15万元,其中 25Q2三元业务盈利约 900万元,若加回资产及信用减值损失 0.6亿,单吨净利约 0.28万元,环比持平。下半年销量逐步恢复,且韩国二期提升产线能效及自动化水平,我们预计盈利水平将进一步提升。 钠电和锰铁锂产业化进程加速,富锂锰基和固态电解质进展显著。 钠电方面,已启动 6000吨聚阴离子正极产线建设,并规划新建更大规模产线, 我们预计 26年有望达万吨出货规模。磷酸锰铁锂方面, 25H1商用车领域销量突破千吨,二代产品有望于年内实现乘用车纯用方案上车。富锂锰基方面,全固态领域已有百公斤级出货,并已拿到批量订单,液态领域中有望率先实现产业化。固态方面,高镍及超高镍正极均已实现吨级出货,硫化物电解质正在进行中试线建设,预计将于 25Q4竣工, 26年初投产。 25Q2经营性现金流高增,减值损失下半年或可转回。 公司 25H1期间费用率 8.1%,同+1.3pct,其中 Q2费用率 7.7%,同环比-0.2/-0.7pct; Q2计提资产减值损失 0.46亿,信用减值损失 0.14亿。 25H1经营性净现金流 8.9亿元,同+206%,其中 Q2经营性现金流 15亿元,同环比+825%/+347%,主要系收票据贴现进行管理; 25H1资本开支 5亿元,同-26%,其中 Q2资本开支 1.2亿元,同环比-43%/-67%; 25H1末存货20亿元,较年初-10%。 盈利预测与投资评级: 由于新业务投入持续, 我们下调 2025-2027年盈利预测,预计 2025-2027年归母净利润 0.27/5.0/7.3亿元( 原预期8.1/10.4/13.1亿元),同比-91%/+1797%/+45%, 对应 26-27年 PE 为31x/22x, 考虑公司海外布局优势明显, 且新业务具备卡位优势, 维持“买入”评级。 风险提示: 产能释放不及预期,需求不及预期。
|
|
|
宁德时代
|
机械行业
|
2025-08-06
|
264.80
|
--
|
--
|
269.00
|
1.59% |
-- |
269.00
|
1.59% |
-- |
详细
事件。2025-08-06,公司发布2025年半年度报告。报告期内,公司实现营业收入1788.86亿元,同比增长7.27%;归母净利润304.85亿元,同比增长33.33%;扣非归母净利润271.97亿元,同比增长35.62%;基本每股收益6.92元,业绩再超预期。 业绩表现亮眼,盈利能力保持稳定。Q2业绩环比显著增长,盈利能力持续向好。公司上半年电池系统总产量达310GWh。结合Q1出货量超120GWh的数据,预计公司Q2出货量接近150GWh,环比持续增长。从盈利能力看,我们测算Q2单GWh盈利能力约为1.13亿元,较Q1的约1.11亿元保持稳中微增。 分业务看,上半年动力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2.41%,储能电池系统毛利率为25.52%,储能业务毛利率同比提升1.11个百分点,盈利能力突出。 海外业务表现强劲,成为重要增长引擎。报告期内,公司境外业务实现收入612.08亿元,同比增长21.14%,毛利率高达29.02%,显著高于境内业务的22.94%,成为公司业绩增长的重要驱动力。根据SNEResearch数据,2025年1-5月公司动力电池全球市占率达38.1%,持续保持领先地位。同时,公司在中东、澳洲等新兴市场接连获得大型储能项目订单,尤其在AI数据中心等高增长场景下,公司凭借高安全,长寿命的储能产品获得客户青睐,全球化布局优势进一步凸显。 技术创新引领发展,产品矩阵持续丰富。公司坚持高强度研发投入,报告期内发布了二代神行超充电池(全球首款兼具800公里续航和峰值12C超充的铁锂电池)、骁遥双核电池、钠新乘用车动力电池等多款创新产品。储能领域,公司量产交付587Ah大容量储能专用电芯,并发布全球首款可量产的9MWh超大容量储能系统解决方案TENERStack,产品技术持续引领行业发展。此外,公司全系量产品牌率先通过新国标GB38031-2025检测,高安全标准获权威认可。 换电生态加速构建,开辟全新增长曲线。报告期内,公司在换电领域布局全面提速。公司与中国石化达成战略合作,计划2025年建设不少于500座换电站,长期目标扩展至10000座,共同打造高效便捷的全国性补能网络。同时,公司与蔚来深化战略合作,共享换电网络,推动换电技术标准统一。通过与产业链上下游伙伴的广泛合作,公司正加速构建开放共赢的换电生态,有望打造新的业务增长极。 投资建议:我们预计公司2025-2027年实现营收4065、4979、6001亿元,同比增速分别为12.3%、22.5%、20.5%,归母净利润为682、804、986亿元,同比分别为34.4%、17.9%、22.6%,当前时点对应PE为19、16、13倍,考虑到公司盈利能力持续稳定,技术全球领先,维持“推荐”评级。 风险提示:新能源车销量不及预期,贸易摩擦加剧,原材料价格波动超预期。
|
|